2020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加快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020年05月25日 13:11:49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李从玉 潘旺旺   编辑:杨耀邦   审核:于洋

  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年度经费、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不 时成为舆论热点,也成为高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这实质上是不同层级的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外在表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了一份“关于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  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态势的建议”的议案。李清泉代表指出,高校之间的办学经费差距和办学自主权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借此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快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扭转不同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李清泉代表表示,应当从“五大方面”下足功夫:


一、强化“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有大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上好大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强化中央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出责任。

基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差别大的现实情况,从地方信息优势和提高管理有效性而言,加大地方政府的管理权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高校,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都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讲,高等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部署要求,尽快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失衡问题,中央财政应该尽可能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可以考虑的思路有:第一,对所有地方高校的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生(特别是全日制以上本科生),中央财政承担全部或按一定比例分担生均拨款;第二,对所有地方高校,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地方财政投入进行补贴。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分担比例或补贴比例可以有所区别,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予以倾斜照顾。

三、强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力度。

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角色定位要有新思维,要尽快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应深化部属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尽量减少“自留地”。第二,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上要有新思维。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应该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精神,把高等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真正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促进高校在国内外提高竞争力。第三,应该加快建立完善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教师教材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形成高校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第四,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校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探索、对西湖大学等高等教育新形态新模式,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转换思路,强调包容审慎监管,按照鼓励创新原则,留足发展空间。

四、强化“双一流”计划入选高校的动态调整力

如同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在竞争中产生的一样,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必然将是在竞争中产生的,是最优秀的师资、最优秀的学生、最优质的办学资源“用脚投票”的结果。因此,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加强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建设,重点是加快从身份等级机制到开放竞争机制的转变。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加大动态淘汰机制建设力度,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加大新一轮“双一流”计划对地方高校的开放度参与度。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途径、是手段,“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目的、是落脚点。因此,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意图,从是否能更好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视角完善“双一流”计划的实施,加快缓解或扭转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为此,必须加大“双一流”计划对地方高校的开放度和参与度。

来源:人民论坛网

打印  |  收藏  |  阅读:1092